讲解

M.2 nvme gen3与nvme gen4:比较性能和特性

目录:

Anonim

PCIe 4.0是现实,尽管目前我们只能在AMD X570平台上找到它,但它足以在M.2 NVMe Gen3与Gen4之间进行比较。

由于该总线下的第一批NVMe SSD存储单元已在市场上商业化,因此我们已经可以使用Corsair和AORUS模型。 在此比较中,我们将精确面对1 TB的AORUS NVMe Gen4和512 GB的AORUS RGB NVMe,其评论在我们的页面上。

内容索引

与M.2插槽中的3.0相比,PCIe 4.0总线为我们提供了什么?

这必须是比较的要点之一,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两种类型的公共汽车能行驶多远,查看数字就没什么用。 回想一下我们正在比较的SSD将插入一个M.2 M-Key PCIe x4插槽 ,即四个数据通道。

PCI Express 3.0总线当前可在台式机,笔记本电脑和微型PC的所有主板上运行。 除了带有AMD X570芯片组的主板外,其他所有组件都可以使用 ,但当然,第4代总线与3.0 兼容 。 此版本的PCIe为我们提供了通道,数据可以在通道中同时向上或向下循环,这是一种双向传输 。 标记这些通道中的每个通道的速度上下均为984.6 MB / s ,即7.9 Gbps。 如果进行核算, 则M.2 x4可以达到3, 938.4 MB / s,32 Gbps舍入。

现在,让我们看一下4.0版的总线,该总线只能在具有Ryzen 3000 7nm处理器的AMD板上使用。 该总线仍然是双向的,并具有与第三代相同的在线代码,具有128b / 130b字符串。 但是现在速度提高了一倍,因此单条线的速度就可以达到1969.2 MB / s 。 在x4配置中, 它将是7, 876.8 MB / s或相同的64 Gbps。

M.2插槽如何以及在何处连接到新主板

板上M.2插槽的连接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商,芯片组和板的范围 ,当然还取决于已安装的插槽数。 应该说,我们在Intel Z390芯片组中没有与在Intel B360中相同的PCIe通道,而在X470或X570中则更少。

专注于这些采用X570芯片组的新型AMD主板,我们几乎总是发现在PCIe 4.0 x4下运行的两个或三个M.2插槽 。 如果我们有两个, 一个将始终直接连接到Ryzen CPU通道,而另一个将一直连接到X570芯片组 。 如果有三个插槽,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两个已连接到芯片组,从而失去了用于连接器USB端口或扩展卡的其他PCIe插槽的可用导轨的一部分。

我们必须牢记,当我们将AMD Ryzen 3000连接到这些主板时,我们将在本地启用对总线4.0的支持。 但是在安装Ryzen 2000的情况下,总线将自动变为3.0 ,受这些处理器的限制。

介绍竞争者购买M.2 NVMe Gen3与Gen4

现在,让我们看看我们要测试的两个SSD驱动器是什么。 我们希望它们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存储容量。 由于在容量较大的设备中,由于控制器具有更多的繁忙通道,因此性能通常会更高一些。 显然不可能,因为两个单元的容量不匹配。

512 GB AORUS RGB NVMe

让我们从上一代的团结开始。 它是由东芝公司制造的具有3D TLC BiCS3 NAND存储器的SSD。 该装置有512 GB和256 GB两种容量 ,带有Phison PS5012-E12控制器,该控制器能够在U.2接口下寻址多达8 TB,在M.2接口下寻址高达2 TB。 它是制造商用于此总线的最强大的版本,这一次它具有两个繁忙的通道,带有两个256 GB的存储芯片。

制造商的顺序读取和顺序写入速率分别为3840 MB / s和2, 000 MB / s 。 同样,每秒的输入和输出操作速率(IOPS)为360K和440K 。 我们必须记住,这些数字将取决于控制器而不是总线。

AORUS NVMe Gen4 1TB

在另一个角落,我们拥有新一代AORUS SSD ,该产品已在2019年面世容量为1TB和2TB ,是前一个的两倍和四倍。 它也使用东芝存储器 ,尽管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具有96层NAND 3D TLC技术的BiCS4模型 。 具体来说,它将是4个芯片,每个芯片256 GB。 为了管理,我们拥有28 nm的新型Phison PS5016-E16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在8个通道中寻址8 TB的内存。 内部有两个32位ARM Cortex R5处理器

制造商对该新型SSD的顺序读取和顺序写入速率分别为5000MB / s和4400MB / s 。 每秒IOPS的操作分别为750K和700K

M.2 NVMe Gen3与Gen4:基准测试结果

事不宜迟,让我们看看在我们测试的每个SSD中结果如何发展。 使用的程序如下:

  • 水晶磁盘MarkAS SSD基准ATTO磁盘基准Anvil的存储

在所有程序中,两个单元都使用了相同的版本。

AORUS NVMe Gen4 1TB

512 GB AORUS RGB NVMe

在第一个测试中,我们看到一些数字已通过第四代SSD进一步调整为理论规格。 实际上,按顺序读取仅比我们低几MB / s,而在写入时 ,则比我们低约130 MB / s 。 在Gen3模型中,我们得出的数字甚至超过了书面形式所确定的数字,低于250 MB / s的读取速度。

以下结果同样令人感兴趣,因为在读取较大的块方面的改进一点都不令人惊讶 ,实际上,我们的值非常相似。 最大的增长发生在4KB块写入中,其中有8个排队的请求和8个进程访问驱动器(Q8T8)。 寄存器的性能是其两倍以上,而在其他方面,我们在这两种模型中也接近。

AORUS NVMe Gen4 1TB

512 GB AORUS RGB NVMe

我们进入下一个测试,在该测试中,我们还以4KB块的随机 读写方式测量顺序数据 。 在这里,我们再次看到更好的数字,特别是在所有情况下的书写区域中,新一代的数字都更高 ,尽管似乎该程序并未充分利用4.0总线速度来判断低速数字。针对CristalDiskMark的顺序操作。

我们在PCIe 4.0中的一项改进是,请求和数据传输中的延迟大大提高了 。 而且我们在这里确实看到了完美的代表,它们的在读取和写入方面都可以复制Gen3总线

AORUS NVMe Gen4 1TB

512 GB AORUS RGB NVMe

借助ATTO,我们可以测量从512 B到64 MB的多种大小的块的顺序读写。 在这里,控制器内存总线组在新一代传输速度上更加稳定。 在几乎所有情况下,我们的读取速度都高于4.3 GB / s,而写入速度则介于3.8 GB /秒和3.9 GB / s之间

AORUS NVMe Gen4 1TB

512 GB AORUS RGB NVMe

我们以Anvil的结果作为结束,这再次证明我们在顺序读写中接近4 GB / s。 尽管此软件照常使用,但数字与其他程序(例如CristalDiskMark)显示的数字相差甚远。

奇怪的是, 我们发现AORUS Gen4的IOPS非常低 ,非常接近Gen3型号,这使我们认为此版本在此SSD上运行得不太好。 至少我们确实看到最新模型中的延迟几乎是旧模型的一半,特别是在书面形式中。

关于M.2 NVMe Gen3与Gen4的结论

从比较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东西,那就是我们已经在台式计算机上需要此新的PCIe 4.0标准 。 尽管确实如此,但目前连接图形卡或其他扩展硬件没有任何意义。 由于这些通道需要16条通道,因此对于我们当前使用的视频分辨率,它们仍然具有很大的容量。

但是对于M.2接口下的新SSD来说,它太小了。 我们已经看到,在第一波浪潮中, 我们已经达到5000 MB / s ,并且距离它可能具有的7870 MB / s的极限还很远 。 虽然制造商可以构建更快的存储器和控制器,但这些寄存器是该接口下可用的最大寄存器。 同样,新一代的延迟几乎减少了一半

当然,虽然AORUS并没有留在这里,但在Computex 2019大会上, 还是展示了世界上最快的存储单元,尽管有技巧。 它是一个扩展卡,具有四个RAID 0配置的2 TB Gen4 SSD驱动器,能够以连续读写方式达到15, 000 MB / s 。 当然,输入新闻后,您会发现其余记录相当谨慎,不要对我们手中的东西说不好。

而且,我们不希望看到这些 M.2 NVMe Gen3与Gen4存储单元价格在哪里结束,因为这对用户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。 AORUS NVMe Gen4 1 TB价格为288欧元 ,而2 TB价格不少于495欧元 。 如果我们使用512 GB AORUS RGB NVMe ,那么我们将不得不支付107欧元 ,而256 GB版本则需要支付76欧元。 让我们考虑一下1 TB三星970 EVO约为219欧元,考虑到它是新一代的并且包括铜沉,这确实不是什么难事。

Gigabyte AORUS 1TB M.2 PCIe 4.0 x4 NVMe SSD /驱动器… 299.50 EUR在亚马逊上购买

Gigabyte AORUS 2TB M.2 PCIe 4.0 x4 NVMe SSD /驱动器… 582.98 EUR在亚马逊上购买

Gigabyte Aorus RGB固态单元M.2 256… 90, 70 EUR在亚马逊上购买

Gigabyte AORUS RGB M.2 NVMe SSD 512GB-硬盘… 94, 24 EUR在亚马逊上购买

事不宜迟,我们为您提供了一些感兴趣的链接,以备您考虑购买SSD时使用:

您认为这些新的固态硬盘值得吗? 您将在市场上的所有产品中选择什么?

讲解

编辑的选择

Back to top button